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

天風知否神州路(舊作)

天風知否神州路?

一··中國人在廿世紀的模式,追尋漂泊
a.       追尋真理、民主、自由191954五四運動
b.      追求兩餐一宿——流落異鄉,三十年代大量人口移居東南亞、越南、泰國、印尼、馬來西亞
c.       一九四九年前後—大量人口移居香港、海外
        從中國到海外-河殤:奔向大海,《河殤》最後的結尾說:
民主政治的特點應該是透明性,民意性和科學性
我們正在從混濁走向透明
我們己經從封閉走向開放
黃河命定要穿過黃土高原
黃河最終要匯入蔚藍的大海

          這是二十世紀的中國知識份子的渴求,從混濁走向透明,從封閉走向開放
1.      第一次挫敗:甲午之役:洋務運動製造了優良槍枝及比日本還多的軍艦,但敗於腐敗的承包商,以泥沙灌進炮彈,開戰時軍令不一,主帥貪生怕死,掉頭就走,專制腐敗握殺了生機。
2.      五四運動,呼求民主之聲,自1919年嚮起,跨越了三十年代的北伐,中日戰爭,國共內戰,而至1949年,千萬人因共產主義的專制,逃到香港、台灣和海外,亦有千萬人以鼓聲、歌舞歡迎共產主義新中國的誕生。19491989整四十年,中國經歷了不少波折。
     3. 一九四九年後永無止境的運動及鬥爭︰
        1951年韓戰爆發,成千上萬的青年湧上戰場,人海戰術,以生命換子彈
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,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以工業為首,農業為副
1957年鳴放運動
1958年反右傾機會主議者
1960年盧山會議後毛退居第二線,任共黨主席
        由劉少奇、鄧小平出掌,鄧任國家主席
1966年由批吳唅的海瑞罷官而至炮打司令部展開十年文革
1973年中美建交(陳景潤的故事)
1976年四月周恩來死
   四、五事件 鄧小平被黜
   九月毛澤東死,唐山大地震
   十月四人幫被捕
197678文革延伸期,華國鋒當權,鄧小平呼之欲出
19781982年為四十年來最開放時期
1980年建立深圳特區,實行經濟開放。

二·.六四前的政治與文化

這時期文藝如兩後春荀(1)人啊人!2)白樺:苦戀(3)電影:巴山夜雨等。海外傷痕文學以陳若曦為主,最早的有《尹縣長》。文革之傷痕文學,很多是反映人之真本性,是人文主義的。經濟政革必然帶來政治改革。
萬潤南認為:經濟改革必然與政治改革相配套,否則經濟改革不會成功然而,在這時期,四個現代化「軍事、工業、農業、經濟」必須有政治現代化,是以魏京生提出第五個現代法,可惜,第五個現代化遙遙無期。
          六四事件,中國青年回顧:(錄自七九年民辦刊物當代青年,作者︰青友)
          引言:張五常,經濟學專家,應邀在芝加哥大學演講,感觸說他四十年前廣西農村打滾,因一機會出國至今有如此成就,假若當時與他一起的孩子有同樣機會亦可能有今日成就! 回顧四十年來的中國青年可分三階段:
1.      幸福而單純的一代
這是「紅旗下成長」的第一代:自建國以來,自少接受党的權威和教育,形成了明確而簡單的好壞標準。党說好就好,壞就壞。他們帶著蔚藍透明的心,帶著只能接受紅色的特殊腦袋,與新中國一起長成。十七年後成長了,迎著而來的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,這單純的一代在紅旗指揮下取得巨大的勝利,本來色彩已不多的社會,變成了單純的紅色,但青友說:不幸人的主觀思想並不能改變社會的存在。結果,文革後,他們痛苦地發現,拋了生命,洒了熱血,獻青春後換來的卻是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社會。於是單純的一代,變成了複雜的一代,亦即「文革之一代」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2.      迷惘與思索的一代
文革狂潮過去淚動心靈沉靜下來,青年一代開始邁上重新認識社會的新里程。他們問:為何過去的教育和培養一夜之間顛倒?青年說林彪摔死在蒙古後,一代人由迷惘進入深沉思想,嚴酷的現實使他們把視投向社會制度本身在痛苦與漫長的思索過程中,他們各得其所地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,這種看來是垮掉了(或不夠紅)的生活方式,其實是對那種種的倒行逆施進行抵制和對抗,這正好說明了他們內在的覺醒並未垮掉這是傾向尋找自我,追求個性解放是迷惘與思索的 一代

3.  追求西化迎向資本主義的一代
  改革開放後青年最關心是出國留學,不再相信共產黨可以改善國家生活。他們熱中西方科技﹑政治﹑經濟甚至宗教。大量翻譯外國名著,思想前衛。他們追求西方生活方式,音樂﹑服飾﹑言談﹑都一洗文革時的灰暗。
1980
引言:
1980年以後,中國知識分子大量研完和翻譯西方宗教,一般宗教,說明了兩事:
.   文革及以前,宗教研究基本上是樣板,不能有創意,故開於之後,這片研究園地如處女地一樣,可供發展的  。
二.      宗教作為重要的社會和文化現象,至今仍在共產中國發揮重大作用。
另一方面,介紹基督教的著作大不乏人,其中有不少是上帝親自拯救和引領的,我們茲舉三例

1.          高旭東:基督教是科學、民主、人權、自由等觀念產生加根源

1960卒生,山東大學中文系講師:著作生命之樹與知識之樹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合著孔子精神與基督精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
        思想要點:


孔子
耶穌
1.
統治者,為在位者出權課故沒有民主。
與貧苦大眾認同,歷代興辦救濟事業,反對奴隸制度。
2.
復古型的傳統捍衛者。
對傳統提出適切的批判。
3.
性格上好逸樂、熱中名利、平常的文化「聖」人,故學而優則仕的安逸思想。
充滿熱情,願意為饑寒交迫的人付上一切代價,極富冒進,殉道精神。
4.
道德論:沒有超世間的神,故一切道德離不開現世。
強調與惡魔對立,有形上學基礎,有絕對價值,不為實用功利所挃梏。
5.
價值觀:沒有人格神,故不能提倡施捨而不求報償,挨打而不還手也沒有真正的,把惡人永遠除滅,所以沒原則,隨機而行。
有上帝的審判,而對各種逼迫,就算帝皇的權力,也可以挑戰,因為在上帝面前,人人皆靠人。

        故科學、民主自由平等卻由基督教而來,個性解放也是。

2.          劉小楓:猶太基督教的救贖主義是唯一持平的現實人生態度
1956年生,成都大學比較文學,北京大學哲學碩士,深圳大學比較文學研究;所研究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著作 拯救與道遙逍遙與拯救詩化哲學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理
儒家的天並非西方的上帝,天道其實就是人道,所有天的意志,道德本性都是由人給予,所以失去了超越的絕對世界,其危機是:
(1)            缺乏絕對的價值標準,當儒家把個體人格與社會秩序等同,即高抬人的人格意志。由於格意志不足,故必須結合王道(歷史之道)社會個常(君王、國家),最後,個人絕對化,君王做了上帝,忘記了自己弱的人。
(2)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天人合一,天是自然,默言不語,夫人合德,就是用天去使人的意志無限氏合理化。結果,君王和現世的人(上至宰相,下至地方官紳)完全可以依據自己的意願去自作忘為,只有人治,沒有治治。
(3)            沒有超越的上帝,沒有絕對的價值標準,人受到壓迫,沒有伸訴餘地,如果有上帝,人可以控告不平的壓迫,在上位的人,制度等,貿詢君王制度是否合理,由於人在上帝面前是一平等個體,故每個人的意願不能被忽 。
中國文化的出路就是要接受上帝和祂的啟示作為道德標準。

3.          劉曉波:中國文化劇沒有上帝的悲劇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955年生,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,留校講師,六四被捕
        他說:中國人的悲劇是沒有上帝的悲劇””不信上帝或沒有上帝的人,必然是唯我獨尊的狂妄者,中華民族正是如此。
沒有上帝導致兩種危機:
(1)            自我無限化:凡夕揚中國文化的學者都相信道德人格萬能。中國的傳統文化,特別是儒家,有一種人格狂妄,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種狂妄絕對相信,道德人格的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。由於相信道德人格,故一切政治社會的運作,都寄託於聖人身上而不制度本身上。所以,革命變法時,人按自己的革命人格隋心所欲地制定法律和政策,法律不能約束他們,反而成為他們的權力工具。
(2)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由於執著人格萬能,故不能正視人的有限和弱點,他說:
中國文化無法 :為甚麼文化中如此重視個體人格的民族。
卻在現實中野蠻地、殘酷地、隨意地踐踏人的個性和權利?
從先秦就強調人為本””民為本何以有長期不衰的專制主義?
為何高揚人格自足的文化造就了滿身奴隸性的民族?
何以一向尊重自然卻阻礙了自科學?重人倫關係卻出現人與人間的冷漠、虛偽、相互拆台的現實衝突?
        他相信,中國人的奴性和愚昧,不是政治黑暗造成,而是由文化本身造成。因為中國人看不到人的弱點與毀滅能力。
        由於對人的限制缺乏醒覺,對罪也沒有自知,中國人缺乏真誠而自覺的悔精神,總把一切錯誤推卸給別人,把成功,榮譽歸給自己,缺乏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勇氣,故文革一完,把一切罪過推給四人幫。
        由於相信人格萬能,故將一個道德理想(人的應然)外化,而與人的點然主體相對立,甚至要求人取消自己的突然,去成就外在的應然,於是,人的主體性中的感性個體生命就被拋掉,代以之理性之體,道德主體,社會主體,即是說:個性的主體性被整體的主體性取代了。如此,一個口口聲聲說以人為本的文化傳統,卻是極大地摧毀個體生命,壓抑人性的傳統。
        著作:
        狂妄必遭天責論中國文化的道德至上的致命謬誤明報月刊(19898月):(37
        中國當代知認份子與政治爭鳴19897‧(76
        選擇的批判  台北:風雲時代出版公司,1979

1.          六四後的政治困境及展望
a.     趙紫陽在十三大(1987)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,以此使資本主義之引進共產中國合理化。
b.     鄧小平的十年改革:只有經濟改革而沒有政治改革。
c.           四大堅持:肯定一黨專政
i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只有由上而下發號施令,上層發動群眾運動(四五天安門,之批鄧,六四天安門之除趙),沒有由下而上反映意見。
ii.           政治不隱:執政黨借助民怨而剷除異己。
d.          政治二分法:敵我,保守和開明。
e.           政治老人法:年紀愈大越權威,李鶻雖六十多歲,常對八十多些老人說自己處事不夠成熟。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f.      政治的理想:民本而非民主。
f.           政治的個人主義:雷峰精神,六四學生 食,事實不會改變政權,如果從事深遠的民主教育,由新一代群眾進行,可能更好,共產主義的理想往往以標榜個人主義,無論成全或犧個人,總是個人。